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杨方策略
(一) 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春节民俗与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各族优秀儿女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2024 年底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成为世界的“非遗”。从易学与美学的角度看,春节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最广泛地承载着中华文明“和”“美”的理念,最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文化基因一-追求中和之美。春节成为世界的“非遗”,也标志着中华文明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和平”“家庭和睦”“人神同庆”“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中正和谐”等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了更广泛的价值认同。
根据 (尚书》记载,为了掌握气候变化的规律,尧帝分别派人观察星象、气象和物候,结合日夜长短确定四季的起始时间;同时也规定了闰月调整的方法,以确定每年的历法。汉武帝太初元年 (前 104 年) 颁布《太初历》,确定用夏正,即以沿用夏历正月朔日 (初一) 为岁首。
《太初历》确立孟春正月为岁首和科学的置闰法,一直沿用至今。确立正月为岁首后,人们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新年”,民间习称“过年”,也就有了沿用至今的“春节”说法。
展开剩余96%既然四季都有节,为什么春节最重要呢?这与易学思想相关。易学史在商末周初出现重大转折,标志是“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周文王被囚禁在今河南安阳菱里城期间,重新推演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并创作《易经》文本,确定《乾》为首卦。乾为天,为健,为尊,为元,为首,象征天体运行刚健和生生不息;《乾》卦辞“元亨利贞”配天之四德,按照《子夏易传》的说法,可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一对应。按照《易传》之《象》对“元”字的理解一一"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元"具有元始之义,既尊大且可资始以统率天时运行。“元”对应春天,是阳气萌生奋动的时节,是崭新周期的开始,春节自然也就是最为重要的节日。
在中国,春运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大多数人选择回老家过年而造成短时间的交通紧张。为什么非得回老家过年?这是由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审美意识决定。父母所在的家,犹如北辰,是一个家的中心,因此对中心的追求和团圆的向往,促使人们即便克服千辛万苦也希望能在春节新年之前回家团聚。春节期间,人们还往往选择那些与自己关系重要的中心人物 (领导、长辈、好友) 进行问候和拜访,其中也体现出对“和”“美”的追求。元亨利贞,贞下起元,春节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必须通过问候和走访重新确立关系,否则无论是亲威还是朋友都会逐渐疏远。走亲访友,其乐融融;是春节最为普遍的现象,如今受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影响,人们更多沉浸在虚拟的世界中;亲威、友朋之间的走动少了。
加上大部分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年味也就淡了。
对中和之美的追求,最明显的休现是敬天祭祖、礼佛拜神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礼仪、活动、美食,形式丰富多彩。尤其是疫情过后这两年,各种祭祀活动,游神、踩街、灯会,热闹非凡。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是天神、祖先,还是佛祖、神仙,都是家的保护神,这是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民俗信仰。在闽南地区,沿袭来自中原地区的拜神信仰,在春节前要“谢神”,要请神吃“尾牙宴”、春节后要“迎神”“贺正”,最为热闹的是正月初九日,家家户户都在给玉皇大帝“贺寿”,选用最好的供品,燃放最多的烟花爆竹,许下最美好的心愿。为天公庆生之后,外出经商、务工者才会陆续离开家乡。
春节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各地各族民众形成了吃饺子和年糕、迎送神祗、扫尘清洁、张贴春联、除夕守岁、吃年夜饭、发压岁钱、祭天敬祖、和互拜年、游神跺街、舞龙舞狮、写福字、燃烟花、放爆竹、猜灯谜等系列民俗,这些民俗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在宗教信仰和审美追求上的集中体现,也发挥着驱邪避害、除旧布新、祛病延年、休闲娱乐等实用功能,形成中国春节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符号与热闹场景。祈福是春节的仪式感,是全人类在辞旧迎新时的共同审美追求,因此春节有望逐步成为全人类共同认可和高度重视的“公共节日”“文化盛事”,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民众,效仿我们贴春联、放鞭炮、祭祖先,祈求来年平安顺遂、幸福安康;扫尘、穿新衣、贴窗花……用一切美好的方式辞旧迎新。
——摘选自谢金良《中国的春节,世界的“非遗”》
材料二
今年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非物质文化遣产为节日带来了欢乐和传统文化的盛典。春节期间,各地的传统庙会和节日文化项目,以至海外的春节庆祝活动,几乎都有“非遗”项目高调亮相。众多“非遗”不仅为增添节日气氛和文化内涵唱起“主角”,也为更好地传承“非遗”打下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春节之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提出,应将春节放在我国向联合国“申遗”的首位。他认为,与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春节的传承者。他表示:“比如泥人张文化,是张家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别人很难去继承到这门手艺,而春节的传承者却是我们每一个人。”
其实春节本身也是我国国家级“非遗”项目。“春节、元宵节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珍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接中华民族情感、承载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精神纽带。”文化部办公厅副巡视员陈向红向记者表示,应充分利用春节、元宵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其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的提升。
“保护并并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让现代人受益,是为民族的未来造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研究员刘志琴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替换现在的“快餐文化”。她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国家的扶持,需要借助传媒的力量。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为保护非遗、推进春节申请世界级“非遗”奔走呼吁的冯骥才认为,一旦春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传承重要的历史财富、传承民族精神,更好地保护历史遗产以及对于团结世界华人、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选自《冯骥才:应将春节放在申遗“首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节成为世界“非遗”后,其承载的“天人合一”等理念被全世界认可,彰显了中华文明独特魅力。
B.从尧帝到汉武帝时期对历法的探索与确定,不仅发展了历法,还为春节的形成与传承奠定基础。
C.如今因受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影响,人们不再走亲访友,再加上禁放烟花爆竹,导致年味越来越淡。
D.按照《易经》的说法,《乾》卦辞“元亨利贞”配天之四德,可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一对应。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春节期间的祭祀等活动,体现了中国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在闽南地区,人们借春节前后的拜神活动表达对神灵的敬畏与祈福心愿。
B.春节祈福是全人类在辞旧迎新时的共同审美追求,外国民众已开始效仿我国春节习俗,春节有望成为全人类文化盛事。
C.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中,父母所在的家是家庭的中心,对中心的追求和团圆的向往促使人们克服困难想回老家过年。
D.春节的民俗丰富多样,是热闹场景,是文化符号,体现着民众的审美追求和宗教信仰,发挥着驱邪避害等实用功能。
3.下列诗句中不属于春节习俗的是(3 分)
A.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
B.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C.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筵开听颂椒。
D.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4.材料一是如何论证春节蕴含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的?(4 分)
5.以清明节为例,结合材料谈谈中国传统节日向联合国申遗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庖丁解牛
胡炎
有人请庖丁解牛。
其时庖丁刚刚睡醒,正在细细税发,近午的日光斜照窗棂,在墙壁上投下朦胧的光影。
庖丁也站在光影里,形销骨立。他听到了来人的声音,不急,衣冠整齐后,这才打了个哈欠,缓步出门。
上午睡觉,是庖丁的习惯。
来人奉上酬银。疱丁瞟一眼,银面肃然。酬银自是不菲,这是庖丁的身价。
①“有劳了!”来人赔笑,拱手。
“申时到。”庖丁说。
来人点头,告辞。
“好草好料,别委屈了牛。”庖丁唤住他,叮嘱。
来人诺诺。
庖丁坐在院中石桌旁。②石桌一尘不染,光华如砥。石桌的上方,是一棵老杏树,疏枝繁叶,有鸟雀啄着青杏,自在鸣啭。庖丁沏了菊花茶,轻啜慢品。清苦中的淡香,入喉便浸淫了灵魂。再吃几块茶点,便做午餐了。
庖丁只吃素食,从不食肉。
然后,磨刀。磨得很细、很轻。磨刀声如风行水上,有绵长的乐感。用抹布擦拭干净,刀映着日光,有如明镜。庖丁在刀背上看自己的脸,眉似弯弓,目如悬月。庖丁微微笑了笑,又以食指试刀刃,似触未触间,一粒血珠饱满如豆。
庖丁把食指含在嘴里,吮了。
牛很壮硕,毛色黄亮。庖丁端详一阵,甚是满意。院中早拥了一众看客,引颈翘足,观赏庖丁的绝技。
庖丁仍不急,柔柔地抚摸牛脊。良久,再抚牛的面颊。庖丁的手柔若无骨,分明不是拿刀的手。牛一动不动,眼神迷离。庖丁退后一步,对牛说:“我们开始吧。”
牛眨了下眼睛,有泪花闪动。
“不怕。”庖丁笑笑,取出刀来。
众看客屏息敛声杨方策略,四下静得落发可闻。
刀抖碎了日光,走进牛的肌肤。绵延时,宛似游龙;迅疾时,寒光四溅,波月飞花。酉时,刀入鞘内,庖丁背着手,看眼前的牛。
牛依旧站立着,尚有鼻息。
“刽子手!”牛哞叫了一声,说。
庖丁一愣,这是他平生第一次听到牛说人话。日已偏西,夕阳里有血光。牛被血光涂染,徒增了几分悲壮。
“你说什么?”
“刽子手!”
庖丁说:“不,我是艺米家。”
牛拼尽了最后一丝气力:“刽子手从不说自己是刽子手。”
话落,身体分作两半,轰然倒地。
③暮色黏稠,庖丁在暝晦的路上独行。外物皆似隐去,唯余那头会说话的牛。庖丁看到自己的刀在牛身上开花。美,美极了!打他将解牛技艺练刻炉火纯青时,这花已开了二十余年。
可是,牛说他是刽子手。
庖丁忽而泪湿双目,世间,终是知音难觅。月色清寒,浴着落泪的庖丁。庖丁感到很委屈,也很孤独。
牛说:“上山吧。”
“为何?”
“你曾是我们的朋友。”
山道崎岖,草莽在月色中匍匐。有虫鸣和溪涧之声传来,辽远空明。满天繁星童谣般闪烁。草香雾气一样缭绕,让庖丁有些忧惚。
庖丁看到一个少年,剔着瓦块头,骑在牛背上,口含柳叶,吹着清亮的柳笛。山雀在柳叶中舞蹈,甚而有胆大者,落在他的肩上,与他戏要。
庖丁恍然想起,自己曾是个牧童。
影影绰绰,果然有一群牛。这些牛中,有他牧养过的,也有它们的亲人、子孙和朋友。庖丁心头一热,加快了脚步。近了,群牛化作一团乱影,消逝无踪。
庖丁怅然四望,心底忽而生出一股苍凉。
月光漫泄、收拢,在他眼前站成了一面银镜。镜中人气质卓然,向他微笑。
“以解牛之技而冠天下者,非庖丁莫属。”镜中人说。
庖丁拱手一挥:“谬赞了。”
镜中人庄重了神色,道:“既可解牛,则人宜可解,不错吧?”
庖丁震了一下,无话。
“这般沉默,是不能,还是不敢?”镜中人冷笑,兀自脱了衣服,亮出清朗的肌体。
庖丁也冷笑了。抽出刀,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着镜中人,若笔走龙蛇,舞得潇洒自如,舞得狂放无羁。不消半个时辰,庖丁收手,掷刀于地上,发出叮当脆音。
“你是个真正的艺术家。”镜中人说。
须臾,头颅坠落,全身作千百碎块落入草丛,噗噗有声。
是夜,牛哞雄浑,响彻夜空。男牛、女牛、大牛、小牛,用哞唱庆贺一个仇人的死亡。
然而不久,它们便后悔了。它们迎来了笨拙的屠夫,那些屠刀不仅拙劣,而且足够凶狠。
活着的牛们,开始深深地怀念庖丁,怀念那些死在庖丁手里的牛-那样幸福而优雅的死亡,已成这世间的绝唱。
不过,也有人说,庖丁没死,④午夜时分,他在月色里磨刀。
(选自《莽原》 32023 年第 6 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①句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现来人对庖丁的恭敬态度,也从侧面表现庖丁在解牛技艺上的精湛。
B.②句品茶场景描写中的“石桌”“老杏树”“菊花茶”等,静谧祥和,表现出庖丁与传统的屠夫形象不同。
C.③句环境描写采用通感手法,烘托出庖丁解牛后的轻松,用“暮色黏稠”突出他的自信,语言凝练,富有表现力。
D.④句采用浪漫主义手法,以庖丁磨刀这一动作,写出他将继续解牛生涯,暗示人世间的矛盾关系难以消失。
7.关于文中镜中人这一形象,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镜中人称赞庖丁解牛技艺冠绝天下,又提出“人宜可解”的观点,推动了情节发展,引发了庖丁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行为。
B.镜中人主动脱衣亮体,挑衅庖丁对人“解之”,这一情节以夸张荒诞的方式,促使读者思考技艺与生命的关系。
C.镜中人作为牛的群体形象的具象化呈现,以“刽子手”的潜在指控,揭露庖丁技艺背后掩盖的暴力本质。
D.镜中人的出现富有奇幻色彩,其与庖丁的对话及互动,象征着庖丁内心深处不同观念的冲突与挣扎,深化了文章主题。
8.本文采用多视角叙述,概括其艺术效果。(4 分)
9.“《庖丁解牛》是胡炎《绝唱与挽歌》系列中的一篇,作品运用魔幻、象征等现代小说技法,对古代寓言故事进行解构和重塑,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庖丁。”结合文章谈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庖丁。(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
——节选自《南史·卷七十五》
材料二
陶靖节之常仕,不可社也,不愿任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说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格死于三年之前,又符辈不足以暴,一如粗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勤,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
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繇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少长也,贤不肖也,皆非所问也。孔子之于阳货,往拜其门,非屈于货,屈于大夫也;屈于大夫者,屈于礼也。贤人在下位而亢,虽龙犹悔,靖节斯言,悔道也。庄周曰:“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君子犹非之。君臣之义,上下之礼,性也,非但不可逃也,亢而悔,则蔑礼失义而不尽其性,过岂小哉?非有靖节不能言之隐,而信斯言以长傲,则下可以陵上;下可以陵上,则臣可以侮君;臣可以侮君,则子可以抗父。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在答题卡上写出断句处的字母。(3 分)
县令之束带 A 以见督邮 B 时 C 王之制 D 郡守之命 E 居是官者 F 必繇之礼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苦,使动用法杨方策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用法相同。
B.聊,姑且,与《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的“聊”意思相同。
C.白,告诉,与《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的“白”意思不同。
D.发,打开,与《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的“发”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写陶渊明开始做州祭酒,不能忍受,辞官;然后州里聘他做主簿,不去:后来做彭泽令,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
B.材料一写陶渊明为了生计去做官,但是又不想因为生计而丧失尊严,最终在写了《归去来兮辞》后辞去官职去实现自己的志向。
C.材料二写陶渊明出仕彭洋是因其世家身份需践行仕道,其托辞“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为避免过早苛责刘裕,体现君子待人之宽厚。
D,材料二批评后人不加揣度地称引陶渊明的言论,认为此举助长了无礼者的傲慢之气,强调君子出仕不仅是为了推行大道,更是坚守道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2) 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14.分析王夫之引用庄周“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的用意。(5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沁园春
宋·辛弃疾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① 未成
叠峰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栽,缺月初弓。老合授闲,天教多事,检校⑧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附雅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提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注:①偃湖:新筑之湖,时未竣工。②投闲:指离开官扬,过闲散的生活。③检校:巡查,管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上片开篇以“叠嶂西驰,万马回旋”的动态描写展现群山奔浦之势,又以“惊湍”“跳珠”“小桥”“缺月”的动静交织,勾勒出山水相映的奇伟画面。
B.上片“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三句,写词人面对十万松树浮想联翩,这松树多像魁梧勇猛的战士,是自我解嘲。
C.下片“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巧用典故,以贵族子弟的俊逸与文臣车骑的雍容,喻指群峰重叠竞秀、仪态万千的风貌。
D.结尾“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以问句收束,既呼应前文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又暗含词人退隐后对闲居生活孤寂无奈的感慨,意味深长。
16.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荀子认为“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坚持很重要,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中做到坚持的却不多。
(2)小刚在植物图册中得知艾蒿是我国常见的草本植物,在诗文中也经常出现它的身影,比如曹操在《短歌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描写鹿吃艾蒿的情景,表达求贤若渴的、心情。
(3)古代诗歌中的云,或浓或淡,或聚或散,可表达象征意义,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便是典例。
三、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阵雨过后,林中的空气一度凝固了,像置身于一个大蒸笼里。暑气从树根部向上升腾,抱成一团弥漫四周,弄得整个森林都湿漉漉的,分不清是雨水还是露水。拨开丛丛灌木,我的短袖衫和头发被氤氲的气息洇湿,黏在身上有些不舒服,索性脱了下来拎在手中。光线渐暗,在短短的瞬间,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模糊,像罩了一张蛛网,树丛中的小路有些泥泞,金花鼠在脚下不停穿梭。我急于寻找一片空地透口气,就朝天空明亮的地方行走,像一头黑熊那样跌跌撞撞,沾了一头花粉。
走出幽暗的迷宫,一阵光线袭来,我睁大眼睛,顿时被眼前的景象愣住了-平坦的草地上,一幢木板房出现在一片白桦树下,有点像传说中结构简陋的“木刻楞”。木屋外摆放着几只木桶,还有烧水炉、晒衣绳、劈柴柈等生活用品,我还听到了一阵叽叽咕咕的人语伴随着扑哧的水声。目光穿越白桦林,我看到了白汪汪的一片水在晃。这样的水域,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白山一带,面积大的像小湖泊,小的像我故乡平原上的池塘,而当地人一律将其称之为“水泡子”,它们多半是百年前遗留下的火山坑,是大地肌肤上烫起的一个个“燎泡”。这时,我看到几个戴草帽的人正在岸边忙碌,有一个脸形瘦削的年轻人缓缓拉动渔网,很快把一团毛线似的渔网拉到岸上,只见从网里流出几条活蹦乱跳的白鱼。
18.下面选项中,与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引号用法相同的是(3 分)
A.然而国内外都没有这一先例,甚至有著名学者断言这种“不可能”。
B.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中间一块空地长了许多野草。
C.小的像我故乡平原上的池塘,而当地人一律将其称之为“水泡子”。
D.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使之在全县发扬光大。
19.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2 题。
近年来,预制菜发展迅猛,不少菜品甚至跻身年夜饭菜单。据业内统计,预计 2026 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也要看到, 甲 ,一些问题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比如公众对预制菜在安全、口味、“锅气”等方面的评价不一,再比如有些商家在外卖、堂食中使用预制菜但未能明确告知消费者。
要不要吃预制菜,是“各有所爱”的口味范畴,也是 乙 。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在餐厅吃预制菜,但这不意味着他们不在乎预制菜“潜伏”在餐厅菜单中,而自己并不知情也没有选择的余地。换句话说,吃不吃预制菜,消费者要的是“拒绝欺瞒,让我来选”。
去年 3 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并表示要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这让“明示预制菜”有了锚点和依据。知情权是法律明确赋予消费者的权利,也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原则之一。①一道菜从厨房到餐桌的过程,②承载着消费者对口味、品质乃至文化体验。③消费者对食物的期待不同,自然是对“热锅现炒”还是预制菜也各有偏好。④预制菜的标注不仅是信息透明,也是对构建健康餐饮生态的长远考量,更是对消费者尊重的基本姿态。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4 分)
21.文中第三段四处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4 分)
22.上段文字是针对全国政协委员李宝聚关于预制菜建议的评论。请结合评论概括李宝聚的建议内容,不超过 25 字。(4 分)
四、写作 (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认识事物时,我们的判断往往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传统观念的长期浸润、权威专家的观点输出、典籍文献的记载导向,以及社会主流共识的潜在左右。在当下这个信息多元且观点纷纭的时代,我们该如何突破这些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独立且理性的判断呢?
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1. B
2. B
3. D
4.①D 追根溯源,通过引用论证,梳理春节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历史文化底蕴。
②借助易学思想,采用引用论证,阐述春节承载的“和”“美”理念和文化内涵,
③阐述古今变化,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④列举民俗活动,通过举例论证,呈现春节在民间的热闹场景和独特文化魅力。
⑤升华价值理念,展望国际影响,论证春节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
5.必要性:
①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文化。清明节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精神和孝道文化。
②增强民族凝聚力。清明节祭祖等活动,是对先人的共同缅怀,能团结世界华人,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促进文化交流。清明节申遗,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④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能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好地抵御外来文化冲击。
可行性;
①广泛的群众基础。清明节全国各地都有相关的祭祀、踏青等习俗活动,参与人数众多。
②丰富的文化内涵。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巳节等多种节日元素,既有祭扫祖幕的庄重肃穆,又有踏青郊游的欢快活泼。
③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定义。清明节的祭祀仪式、相关传说故事、传统习俗等,属于文化遗产的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体系等范畴。
6. C
7. C
8.①多视角切换,拓展故事空间。打破单一视角局限,丰富了故事层次,使文章内容更饱满。
②丰富人物形象,从庖丁自身视角,塑造出技艺精湛却孤独的形象;从牛的视角,对庖丁“刽子手”的指责,使其形象更立体。
③增添故中悬念。镜中人出现,引发对庖丁后续行为的好奇:最后庖丁生死不明,留下悬念,吸引读者探寻直相。
④深化主题。群牛从仇恨到怀念的情感转变,引发了对生命尊重和技艺价值的思考。
9.①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对庖丁解牛过程的精彩描写,展现了其技艺精湛。
②孤独矛盾的个体。庖丁技艺高超,但艺术追求和自我价值未得到牛的认可。
③有悲悯情怀和反思精神。解牛前的叮嘱,牛流泪时的安抚,牛的指责,展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身行为的审视。
④渴望突破传统的叛逆者。试图突破“刽子手”的固有形象,渴望在传统定论中寻求人性突围。
10. BDE
11. D
12. B
13.(1) 州里征召他做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于是变得体弱多病。
(2) 说话不可以不谨慎,通读古人的言论,不可以不明白他的志向而只是曲从于他的言辞,确实就是这样啊!
14.①王夫之引用庄周语,是为了通过对比凸显儒家对“君臣之义、上下之礼”的主动恪守而非被动接受的态度。
②陶渊明拜见格邮,是君臣之义,上下之礼,是“不可逃”的。
③陶渊明以高傲态度拒见督邮,实则是“蔑礼失义”,会导致“下陵上”“臣侮君”等伦理崩坏的后果,这个过错不小。
④王夫之旨在强调,君子对礼法的坚守,本质是对人性本然的完成,而非迫于外在约束的无奈选择。
15. D
16.①以主观情感融人青山形态,突显其“多妩媚”。上片以“西驰”“回旋”“欲东”等动词,赋予山以劲健的生命力,突出词人对雄强品格的向往;下片以“争先见面”“爽气”等拟人化表达,使群峰如热情相迎的友人,充满灵动感与亲和力。
②以青山形态勾连人文品格,暗合自我情志。下片以“衣冠磊落”“车骑雍容”“雄深雅健”等,喻峰峦的俊逸挺拔、雍容严整,将山的雄浑深遂与人文品格的刚健雅正相贯通。不仅是对山形的审美概括,更是同人自身磊落胸怀的投射和对雄健文风的期待。
③居处环境彰显天人合一。词人将“吾庐”置于山水的“影外”与“声中”,既保持个体的独立,又融人自然的节律,体现出与青山“相看两不厌”的默契,彰显了辛弃疾“以心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审美特质。
17.(1)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3) 参考诗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8. D
19,①细节描写。“缓缓拉动”具体描绘出年轻人拉渔网的动作状态,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拉网过程的缓慢。
②外貌描写。“脸形瘦削”简单勾勒出年轻人轮廓,为场景增添生活气息。
③用词生动。“活蹦乱跳”“流出”细致地刻画了白鱼的鲜活状态,画面感十足。
④“一团毛线似的”运用比喻,形象展现出渔网被拉上岸时缠绕的形态,使画面更生动。
20.甲:在预制菜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
乙:“萝卜青菜”的选择权利
21.②承载着消费者对口味、品质乃至文化体验的期待。(或:②句后加“的期待”)
④预制菜的标注不仅是信息透明,也是对消费者尊重的基本姿态,更是对构建健康餐饮生态的长远考量。(或:④句将“对构建健康餐饮生态的长远考量”与“对消费者尊重的基本姿态”调换顺序)
22,建议对预制菜明确标注,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
23.参考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参考译文材料一
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少时就有高雅的志趣。
父母年迈,家境贫寒,被任用为州祭酒,受不了官吏职场,不久便辞职回家。州里征召他去作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于是变得体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瘦弱不堪卧病在床已经多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就隐居,有道就出来做事。如今你生在文明昌盛之世,为何这样自讨苦吃呢?”他回答说:“我怎敢自认是贤士,志趣没有那么高啊。”后来作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朋说:“我想暂且做几天官吏,静几个归隐生活的费用,是否可以呢?”上司听说了,任命他为彭泽县令。都中派骨邮来县里检查,县吏告诉陶潜要穿藏签齐去见督邮。陶潜感叹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人弯腰屈背。”
当天就丢下官印辞去职务,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抒发他的心志。
材料二
陶湖节(陶澜明)不去做官,是因为不可以做官,也是不忍心去做官。他在彭泽县短暂地尝试做了一下官,因为他出身世家而出来做官,从道义上来说是可以出仕的。微了官之后,了解到终究不适合继续做官然后离开了官场,他这样做的用意是非常深远的。用意深远却最终不能用言语明确地表达出来,所以他常常使用一些隐晦曲折的言辞。不能用言语明白地表达出来而用隐晦之词来寄托的原因,不是害怕灾祸。晋朝还没有灭亡,刘裕还没有慕位,如果预先说出那还没有发生的隐秘之事,本来就是不可以的。万一刘裕在三年之前就死了,刘义符等人没有能力篡位,就如同桓温死后谢安能够保住晋朝并实现复兴一样,又何必把尚未成为事实的叛逆行为加到这个对晋室有再造之功的元助头上,并且说出太过分的话呢?这就是君子的宽厚之处啊。所以陶渊明辞官归隐的时候,只是说“怎么能为了五斗米的俸禄去向乡里的小人弯腰行礼”。不过如此罢了。
虽然这样,这句话说出来却助长了那些没有礼貌之人的傲慢,不加考虑就乐于称赞这句话,那么这种做法就是错误的。君子出来微官,不只是为了推行道义,也是出于义的要求:君子与上下级交往必定要遵守当时君王所制定的剖度,不只是为了遵守法令,也是为了遵循礼的规范。县令整饰衣冠去拜见督邮,这是当时君王所制定的制度,也是郡守的命令,担任这个官职的人必须遵守的礼仪。知道对方是督邮就可以了,哪里还能挑选是什么样的人呢?
对方是年少还是年长,是贤能还是不贤能,都不是需要过问的事情。孔子到阳货家去回拜,不是向阳货屈服,而是向大夫这一身份屈服:向大夫这一身份屈服,就是向礼屈服。有才能的人处于低下的地位却高傲不驯,即使是龙也会有所悔恨,陶渊明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这种会带来悔恨的做法。庄周说:“在天地之间没有地方可以遮避”君子尚且不认可这种说法。
君臣之间的道义,上下之间的礼仪,是人的本性杨方策略,不只是不可以逃避,高傲不驯而导致海恨,那就是轻视礼仪、丧失道义而不能完全尽到自己的本性,这过错难道还小吗?如果没有像陶渊明那样不能明说的隐情,却相信这样的话来助长傲慢之气,那么在下位的人就可以揿凌在上住的人:在下位的人可以欺凌在上位的人,那么臣子就可以侮辱君主:臣子可以侮尽君主,那么儿子就可以违抗父亲。说话不可以不谨慎,诵读古人的言论,不可以不明白他的志向而只是曲从于他的言辞,确实就是这样啊!
发布于:广东省雷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